
陈可冀致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贺信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专业委员会:
值此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的领导下,首都中西医结合医学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首都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弘扬传统,融汇新知,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陈可冀院士
此次会议将促进中西医更好的结合,也标志着国际合作和技术发展及中西医结合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医学博士 Tony Norman Marion

借助此次成立大会期待能和诸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在疾病预防治疗及病理管理上为肾脏病患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蒙古乌兰巴托医院院长医学博士Enkhzul Jargal

过去和中国医生在一起工作的经历十分美妙,而现在很感激能有机会通过此次大会来与中国医生进行医学知识的交流和分享。
———日本帝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内田俊也

衷心的祝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专业委员会大会成功,祝贺各位圆满完成任务,并为今后做好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专业委员会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北京城市学院王国宝教授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刘刚讲话
大会上,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刘刚充分肯定了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必要性,并明确了委员会的发展方向。大会中,经过严格的选举程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当选本届大会顾问、国家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李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沈颖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宋坪教授担任本届大会学术顾问,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行政副主任吴建荣被推举为第一届主任委员,另选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丽教授、国家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朱宇清教授、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博士Tony Norman Marion医学、北京城市学院教授王国宝、北京同仁堂集团文化传承中心李智为本届大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委员34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际部陈岩主任为本届的副主任委员同时兼任秘书长。

刘刚秘书长为首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秘书长颁发证书

第一届主任委员吴建荣做下一步工作计划
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吴建荣针对国内外医学问题的大环境进行了专题演讲,并介绍了专业委员会即将开展的工作计划。专业委员会将立足于以中医药国际发展为中心的宗旨,同时两手抓:国际交流走出去、技术合作引进来;实现三个带动:带动临床科研一体化,带动教育文化一体化,带动产业事业一体化;四个落地:中西医结合国际医疗联合体、中西医结合国际医疗学科基地、中西医结合国际医疗教育联盟、中西医结合国际合作战略投资中心。下一步将联合北京地区成熟的国际医疗服务机构,借力友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等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的国际医疗部门的支持,树立行业权威,构成理念导向,贯彻党中央政策,积极推进国际医疗服务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人力资源储备;开展与国际一流临床、科研、教育机构广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积极推进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并依托国际医疗服务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中西医结合过医疗服务学术研讨及继续教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以欧美、一带一路为主要基地,整合医疗资源,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范围与内涵,在北京地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开展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标准建设和推广,打造首都中医药服务国际化品牌。同时强调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为,保持低调高效做事的优良团队作风。
此后,在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际部陈岩主任的带动下,组织激烈讨论,众多医学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他们结合自身对国内、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的掌握和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经验体会向与会者进行了无私的分享和精彩解读,与会专家、学者、委员们都大受启迪,掌声此起彼伏。

学术顾问李平教授 学术顾问沈颖教授

学术顾问宋坪教授








全体与会成员合影留念
当前,国务院推行中医药战略发展战略,是民生之福。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作为拥有行业特色的学会,从成立至今,在推动学术交流、落实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为国家健康战略的实际发挥了巨大作用。北京医疗资源丰富,人才济济,有众多国内顶尖的医疗机构以及科研机构,理应为全国各地学术界做出表率。根据对北京相关医疗机构及科研机构,特别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临床及科研专业人员情况的调查和了解,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专业委员会在人才构成上,具有团队年轻化,学术权威化的特点,汇集了老、中、青三代专家中的代表,可谓既重视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又敢于承担责任并推动创新发展,为践行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的学会宗旨打下了良好的人员基础;在专业委员会制度构建上,秉承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优良的宗旨以及精神。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成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走出过门走向世界不断前行的新动力,将中西医结合学科推向更高的水平,为健康事业谱写更辉煌的篇章。